中新網長春6月24日(記者 郭佳)在長春220千伏變電站,每位員工走進大樓都會下意識地抬頭看一眼電子顯示屏。6月24日,安全運行3123天。 長春220千伏變電站位于長春市東南部,是長春市第一座變電站,至今已有78年歷史,當地稱其為“老變”。它見證了長春市近代以來的城市變遷和幾代電網人的奮斗歷程。目前,它依然是長春城市核心區(qū)域供電樞紐之一。 烽煙中燈火初燃 今年5月末,“老變精神”傳承教育基地正式落成,“老變”的歷史開始為外界所知。 20世紀30年代,日本侵入中國東北在長春建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,將長春改名“新京”。1943年,亞洲最大水電站——豐滿水電站投入使用,“老變”的前身“新京一次變電所”同年落成。 1945年,日本戰(zhàn)敗撤離時企圖把變電所原始資料全部燒毀,幸有第一代“老變人”趙金城、譚炳春二人冒著生命危險守護住了部分重要資料,為東北電網保留了火種。 1948年,解放后的“老變”設備殘缺、電網癱瘓、運行艱難,當時的“老變人”重畫圖紙、重建站房、重敷電纜、重立設備,僅用4天就讓長春恢復了“光明”,40天內讓長春電網恢復正常運行。 1984年,18歲的汪新兵初到“老變”工作,還不知道30多年后自己將出任國網長春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中心一班班長,成為“老變”的負責人?;厥桩斈?,他感嘆說,老一輩“白天拿鉗子,晚上拿筆桿子”的工作精神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后來者。 一座站守護一座城 新中國成立后,伴隨著大規(guī)?;A設施建設,長春市相繼出現了中國一汽等大型制造業(yè)工廠。為了滿足用電需求,“老變”多次增容擴建,1971年總變電容量擴充到15萬千伏安,是新中國成立前的5倍。 改革開放后,長春這座東北重工業(yè)基地再次煥發(fā)生機,電網備受考驗。1987年,“老變”再次增容擴建,總變電容量達到24萬千伏安。 為改善供電狀況,“老變”在1980年安裝投運了6萬千乏氫冷調相機,提高了電力系統(tǒng)穩(wěn)定性。據介紹,當時中國只生產了3臺氫冷調相機?!袄献儭眴T工24小時輪流盯著調相機,根據電壓數值變化隨時進行調整,以提高長春電網的運行穩(wěn)定性。 汪新兵初到“老變”是從值班員干起的。在他的記憶中,為了保供電,每晚要夜巡數次,頂風冒雪維修更是常有的事。那時每有急難險重的任務,大家都爭相往前沖,誰也不喊苦。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東北地區(qū)曾頻繁出現拉閘限電的情況。為緩解這一問題,國網長春供電公司興建了紅旗、北郊等一大批變電站,長春電網建設進入大發(fā)展時期。 汪新兵說,目前,長春地區(qū)220千伏變電站有20多個,66千伏變電站有100多個。在變電站快速增長的過程中,“老變”開枝散葉,大量骨干被派往新建變電站獨當一面。 2012年,“老變”轉變成一座全新的智能變電站,變電容量由24萬千伏安增至48萬千伏安,變電能力提升一倍,但占地面積僅為原來的二十分之一。 汪新兵說,現在如果有故障發(fā)生,電腦會自動顯示故障信息,倒閘操作由后臺機器操作代替,整個電力系統(tǒng)更加安全、高效、便捷。 “老變”的變與不變 長春電網是吉林省電網的樞紐和負荷中心,也是東北電網北電南送的重要通道。從技術到機制,從管理到服務,新一代“老變”員工一直在不斷創(chuàng)新。 2020年,“老變”員工在負責維護的賀家變電站用上了三維立體智能巡檢系統(tǒng)。這套系統(tǒng)通過無人機、巡檢機器人、高清攝像頭,實現了聯(lián)合立體巡檢和智能分析。相比其他巡檢系統(tǒng),該系統(tǒng)解決了高空巡視盲區(qū)問題,達到中國先進水平。 “如果有100座變電站,假設每座變電站每月巡視4次,運用這套系統(tǒng)每年節(jié)約下來的人力資源成本大約有900萬元,汽車行駛里程減少10萬公里?!薄袄献儭毙乱淮鷨T工孫俊達說。 孫俊達是三維立體智能巡檢系統(tǒng)開發(fā)者之一。他說,該系統(tǒng)開發(fā)團隊平均年齡30多歲,靈感源自他們參加過的幾次無人機、機器人展會。 作為“老變”負責人的汪新兵表示,78年來,“老變”一直在變,又一直沒變。變的是電壓等級、裝備狀況,沒變的是堅韌、精益、爭先、奉獻的“老變精神”。(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