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的真諦,從來不是冰冷的知識傳遞,而是溫暖的靈魂喚醒。在新時代教育事業(yè)的壯闊畫卷中。陳丹清——鄭州經(jīng)貿學院的一名普通的老師,她以崴腳堅守的執(zhí)著、篤學不倦的追求、溫潤育人的智慧,將“無私奉獻”的精神內核、“持續(xù)成長”的生命姿態(tài)、“以生為本”的教育初心熔鑄為獨特的師者光芒,不僅照亮了學生的成長征途,更為教育同仁樹立了“有高度、有深度、有內涵、有溫度”的精神標桿,詮釋著當代人民教師的使命擔當與生命厚度。

拐杖撐講臺:那抹堅守,是教育初心最動人的模樣?
教育的初心,往往藏在那些“輕傷不下火線”的堅守里。數(shù)月前,陳丹清老師在趕往教室的路上意外崴腳,劇烈的疼痛讓她幾乎無法站立,醫(yī)生再三叮囑需靜養(yǎng)三周,避免負重行走。可當她想到課程進度表上未完成的章節(jié)、學生筆記本上待解答的疑問、教研組里未敲定的教學方案,便毅然將醫(yī)囑揣進兜里,在同事的攙扶下拄起拐杖,一步步走向熟悉的講臺。?
站在講臺上的她,始終保持著挺拔的姿態(tài),只是每一次轉身板書時,微微蹙起的眉頭會暴露強忍的疼痛;課后輔導時,她會提前將椅子搬到教室角落,卻依舊耐心地為學生講解難題,直到最后一個學生露出釋然的笑容。這份堅守,早已超越了“敬業(yè)”的表層意義——它是對“教育即責任”的深刻踐行,是用自身行動告訴學生:何為擔當,何為熱愛,何為“心中有他人”的價值追求。而這份精神,也如星火般點燃了同事們的工作熱情,教研組里主動分擔任務、課后自發(fā)研討教學的氛圍愈發(fā)濃厚,形成了“一人堅守,眾人同心”的教育合力。深夜書為伴:那份篤學,是開拓視野最堅實的腳步?
“教育者必先受教育”,陳丹清老師始終堅信,只有不斷更新自我,才能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世界。在教學任務繁重、班級管理瑣碎的日常里,她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,反而以更前瞻的眼光規(guī)劃自我成長 —— 在2021年,她毅然報考博士研究生,開啟了“白天站講臺,深夜啃書本”的雙重生活。?
多少個深夜,辦公室的燈光陪她研讀前沿著作;多少個周末,圖書館的桌椅見證她撰寫學術論文的專注。有人問她“都已經(jīng)是骨干教師了,何必這么拼”,她笑著回答:“我的學生在成長,我的知識不能停滯;教育在發(fā)展,我的理念不能落后。”最終,她以優(yōu)異的成績完成博士學業(yè),將“核心素養(yǎng)導向的課堂設計”“跨學科融合教學”等前沿理念融入日常教學,讓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。這種“活到老、學到老”的精神,不僅讓她的課堂充滿深度與新意,更讓同事們深受啟發(fā)——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主動參加培訓、申報課題、撰寫論文,校園里形成了“比學趕超”的專業(yè)成長氛圍,推動著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。?
筆墨藏溫柔:那些細節(jié),是育人溫度最鮮活的注腳?
“教育的本質是愛”,在陳丹清老師身上,這份愛不是轟轟烈烈的口號,而是融入日常的點滴細節(jié)。她記得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:知道內向的學生害怕當眾回答問題,便會提前私下溝通,給予鼓勵;了解調皮的學生擅長動手實踐,便會在課堂上為他設計展示機會;甚至能從作業(yè)字跡的變化中,察覺學生的情緒波動,及時進行心理疏導。
這份細致與溫柔,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、被關愛,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“善良”“包容”“尊重他人”的種子。許多學生畢業(yè)后,仍會時常與她分享生活點滴,這便是教育最動人的地方,是用一顆心喚醒另一顆心,用一份愛傳遞另一份愛。?
師者如光,照亮教育的“詩與遠方”?
陳丹清老師的故事,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,卻在平凡的堅守中彰顯著教育的力量;沒有振聾發(fā)聵的宣言,卻在日常的細節(jié)中傳遞著教育的溫度。她用拐杖撐講臺的堅守,詮釋“責任”的高度;用深夜伴書的篤學,挖掘“成長”的深度;用筆墨藏溫柔的細節(jié),彰顯“愛”的內涵。?
在她的影響下,“無私奉獻”不再是抽象的道德標簽,而是同事們可學可做的行動指南;“持續(xù)成長”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,而是學生們可見可感的榜樣力量。她就像一束光,不僅照亮了自己的教育之路,更匯聚成一片星河,引領著更多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樹人的征程上,不忘初心、砥礪前行,共同書寫新時代教育事業(yè)的“詩與遠方”。(牛艷莉) |